Skip to content

Changes

View changes from to


On November 7, 2023 at 9:47:29 AM UTC, Gravatar seanh:
  • Changed title to 数字极地报告_第二十二期(郭闻恺-挪威特罗姆瑟大学) (previously 数字极地报告_第二十二期(包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Updated description of 数字极地报告_第二十二期(郭闻恺-挪威特罗姆瑟大学) from

    个人简介:气象学专业,理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固定成员,中国科学院首批技术攻坚类特聘研究岗位科学家。2023 年起,担任CMIP国际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联合主席,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季节预测专家组(S2S Panel)成员,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委会首届青年工作组成员。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电子信息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文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副热带气象委员会委员。2011获得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浪潮集团计算地球科学青年人才奖。《Frontiers in Climate》预测与预估方向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主要从事数值模式研发和天气气候无缝隙预测应用等方面研究。正式发表论文80余篇,SCI引用3200余次。 报告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天气气候无缝隙预测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海-陆-气-冰全耦合数值模式建立了北极海冰次季节-季节-年际-年代际多尺度集合动力预测系统,通过全球-聚集变网格技术实现北极核心区 10 公里量级的精细化预测。自2017年起开展北极海冰动力集合预测,实现我国北极海冰多尺度实时动力预测从无到有的突破,助力提升北极航线远洋航运气象和海洋海冰的预测服务能力 。连续5年参加国际海冰预测网络,夏季海冰面积的平均预测准确率(BS)评分在的40多个机构中排名前列(前7%),最佳成绩排名第一。国际上,已实现预测系统在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季节国际级预测业务平台的实时应用,实时预测数据量达4.6TB,名列第三,仅次于欧洲ECMWF和美国NCEP;在国内,预测系统在气象和水利等国家级业务平台实时应用。
    to
    报告人简介: 郭闻恺,挪威特罗姆瑟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基于多平台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海冰遥感工作。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4年硕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格陵兰冰川与海冰相互作用的被动微波遥感分析。2015与2020年硕士与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可见光遥感的格陵兰冰川融水的监测以及环北极植被的迁移与空间分布分析。 报告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波束的入射角直接影响雷达回波强度,而这种入射角效应的强度取决于地表粗糙度和电介质特征等属性。这导致不同海冰类别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效应,而这种区别也与雷达波段直接相关,因此对这种效应的正确分析在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海冰分类中十分重要。 本报告将介绍在这个方向上的近期国际研究进展,并结合本人近期关于多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海冰分类的工作,介绍本人所在的中国-挪威合作项目INTERAAC(air-snow-ice-ocean INTERactions transforming Atlantic Arctic Climate)。


  • Moved 数字极地报告_第二十二期(郭闻恺-挪威特罗姆瑟大学) from http://115.29.142.79/dataset/cnisde_22nd to http://115.29.142.79/dataset/cnisde_23rd